2020-12-07来源:中国交通信息化
近日交通运输部批复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根据试点任务要求,其中,广东将有效提升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研发以ETC技术为核心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ETC和5G高效融合;安徽省预计通过3—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项目等。本文对涉及交通信息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安徽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一、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 二、提升合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 三、支撑乡村振兴发展 四、推动智慧交通技术应用 (一)试点单位。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滁州市、铜陵市、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建设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推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装备和工作环境整体升级。探索沥青公路路面结构耐久性设计创新。推动长距离、大挖深的人工运河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创新内河生态航道的建设模式和方法,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发展。研究水下建筑物结构外观及内部缺陷等病害的检测方法及产生机理,强化水下工程检测和养护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桥梁在线监测平台、桥梁病害诊断系统、监测运营可视化系统和关键数据安全系统建设。 2.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优化省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整合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等数据资源,构建新型智慧交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芜湖港智慧港口,探索无人道口、智慧堆场建设,提升码头智慧化水平。建设宁芜智慧高速公路,提升伴随式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实现主动式安全预警。加快六安、铜陵等地城市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等数据互认能力,构建集行业决策、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以智慧站场建设为重点,打造公交、出租车、轨道交通、共享单车为一体的出行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线上线下公共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推动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高速公路ETC收费、网络货运平台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勘察设计数智化、运河建设工程技术、水下建筑养护检测技术创新取得显著突破,道路结构设计与施工形成一体化控制标准。区块链、大数据、车联网技术与交通融合应用取得有效成果,智慧交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芜湖港无人道口、智慧堆场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通过3—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项目,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等方面形成实施方案、标准指南等政策成果。完成全领域感知、跨行业关联、大数据研判、立体式共享的智慧交通“数据大脑”建设。芜湖港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港口智慧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宁芜智慧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主动式安全预警、伴随式信息服务、准全天候安全通行、可视化智能管控。在智慧港口、智慧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运营上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意见指南、标准规范。 江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一、赣州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试点单位。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人民政府。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动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续建和大广高速扩容、兴赣高速北延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瑞梅铁路、长赣铁路前期工作,推进赣粤运河前期研究论证,推进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瑞金机场建设,加快推进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完善机场航线网络。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建立县道、乡村道两级“路长制”,探索农村公路标准化养护流程。推动养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养护队伍和机械装备专业化水平。 2.提高出行服务水平。推动公交网络干线、支线相互衔接,提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广定制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务模式。加强交旅融合发展,打造以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交通、旅游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探索推出“运游一体化”智慧服务。 3.打造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大力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强化物流枢纽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水平。创新物流枢纽服务功能,探索物流枢纽平台业务服务模式,拓展供应链业务,推动枢纽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 4.打造绿色高效城市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货运,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邮政、轻型物流配送车辆新增和更新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健全城市配送运力投放机制,完善城市末端配送设施,鼓励发展智能投递设施。发展末端自提配送模式,探索开展无人机配送等模式。探索建设农产品城乡共同配送体系,优化市县村三级城乡商贸配送网络,提升城乡配送效率。 5.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推进赣州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赣州交通综合信息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公共事件管理和处置、交通工程安全监管应用。探索建设交通运输综合环境监测网,推动市域重点场站、路段河道沿线视频监控全面覆盖,实现路域气象环境等综合状态环境信息全面感知。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铁路工程稳步推动,农村公路“路长制”更加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交线路持续优化,在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方面取得典型应用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建成一批货运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和设施资源整合初具成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有效推广,城市配送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城市配送协同机制初步形成。智慧交通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建成赣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完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交通工程智慧安监系统开发建设,形成数据目录和技术标准等技术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不断提升,初步形成赣州市至郴州市、吉安市、龙岩市、河源市等毗邻地区“1小时高铁经济圈”,赣州市至南昌市、长沙市、广州市、厦门市等周边城市“2小时高铁经济圈”,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布局更加完善,机场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机场航线网络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县、乡两级“路长制”。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智慧旅游平台“运游一体化”服务功能基本健全。绿色高效城市配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实施路径等方面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智慧交通水平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全面应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交通工程智慧安监等管理水平和成效显著提升。 二、普通国省道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协调发展 三、推进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发展 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五、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六、培育现代交通文明、弘扬红色交通文化 福建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一、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二、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厦门港口管理局,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动审批管理方式“事前承诺、事后检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建设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行政审批系统,提升审批智能化水平。推进交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强省市县审批业务办理有机衔接,完善政务服务门户、全过程电子监察、电子证照应用等功能。
2.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制度规范,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大数据对接与应用、安全监管风险评估与应用、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与应用等研究。建设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监管平台,强化企业监督检查、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危险货物监管、安全生产信用监管等功能。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技术体系、支撑体系与运营体系,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创新。
3.加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信用法规体系,明确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内容,推进信用监管立法,推动制度和规范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管理等制度,加强信用评价、联合奖惩等制度设计和推广应用。建设“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推进各类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打造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以厦门港为依托,完善第三方公益性信用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港航信用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全省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形成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实现省市县政务服务系统互联互通,交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取得显著成效。交通运输综合安全监管平台及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建成,有效覆盖省市县三级。建成“互联网+信用监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监管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制度建设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运输“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推广应用,交通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交通运输服务对象和社会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管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信用法规体系及信用信息制度体系,信用风险预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信用信息在行政检查、招投标等业务中得到深度应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在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中深入应用。
三、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四、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一)试点单位。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厦门港口管理局、福州市交通运输局、泉州市交通运输局、莆田市交通运输局,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体系。建立网约车协同管理机制,探索设立网约车合规化目标,建立网约车合规化推进情况通报制度,强化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及驾驶员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驾驶员资质联合审查机制。构建城市出行“微循环”网络,开通地铁接驳“微循环”公交专线,推行高峰快速直达专线、学生专线、旅游公交、节假日公交等服务,推广“互联网+”共享出行,发展定制公交等服务模式,创新开通社区巴士。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开展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研究,完善地面公交与地下轨道交通互动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城市出行网络。
2.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打造网络货运产业集群,扶持培育一批优质网络货运企业,推动网络货运企业在服装、制鞋、建材、铁矿石加工等行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快递服务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绿色配送集约高效发展,建设快递产业园,推动快递服务向高端产业链服务转型。
3.推进“丝路海运”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丝路海运”国际航运品牌,推动“丝路海运”标准推广应用。建立国际寄递物流供应链体系,依托晋江陆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泉州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泉州跨境电商通关服务中心”“泉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城市货站”等平台建设,建立“国际陆港口岸”“跨境服务口岸”双口岸服务体系。以泉州为依托,探索组建海外物流联盟,打造快速便捷跨境寄递网络。深化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港航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厦门港、福州港等主要港口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性重要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海运高质量发展,加强船舶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快港口和船舶岸电设施建设和使用,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运企业。推动航运数字化转型,推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模式创新。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福州、厦门、泉州网约车车辆、驾驶员双合规订单率明显提高,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物流平台,物流组织效率明显提高,物流成本有效降低。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有效推进,港口船舶岸电使用率显著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跨境电商口岸联动服务体系,“丝路海运”联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3—5年时间,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人民满意度显著提高,城市交通地铁和公交系统协同联动技术取得创新性成果,网约车合规化水平显著提升,公交服务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社区巴士、地铁接驳专线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货运、快递产业发展格局。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基本建成陆港国际寄递物流协同发展体系,“丝路海运”形成国际航运物流品牌。港口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港口船舶岸电使用常态化。
广东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二、交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智慧交通建设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加强公路智能运营养护管理,以无人机及配套专业设备(可见光、热成像、多光谱相机等)为依托,推进高速公路主要构造物状态信息数据采集、巡检数据管理,应用大数据、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突破基础设施全息立体感知、服役状态评估及智能维养、智能运行与应急处置、桥岛隧多模态数据协同互联及知识化、智联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加强城市智慧交通服务,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智能分析,创新城市交通服务保障模式,推进出行信息个性化精准触达,优化出行路径分配。提升静态交通管理水平,健全停车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停车资源供给结构。构建公路信息化建管养系统平台,加强桥梁智能防撞预警。加强道路运政服务,推动道路运输经营者年审业务办理“零上门”,推进道路运输车辆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一体化。以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整合出行服务资源,搭建智能化一体化运营平台,推动道路出行服务全链条提质升级。
2.提升设施智慧化水平。推动建设南沙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庆盛片区自动驾驶测试区等,建立高速公路网一体化智慧运营管理模式及控制平台,推动南沙城市道路网与高速公路网融合发展。研发以ETC技术为核心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ETC和5G高效融合。打造智慧航道体系,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建设航道大数据中心,构建物联感知网络、无缝通信网络,打造电子航道图支撑平台、航道综合运行监测平台、航道通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建设、管理、养护、运行、调度、服务等应用场景建设。
3.提升安全管理智慧化水平。提升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各类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和深度应用能力。构建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道路运输行业安全治理体系,打造数字化安全监管和风险预警处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企业级主动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立驾驶员培训师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规程、统一操作规范,提高道路运输风险点识别和预防能力。
4.打造现代高技能交通工匠队伍。推进丝路港口城市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以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为依托,打造现代高技能工匠综合性培养平台。以高速公路施工班组建设及工程从业人员实名制系统应用为载体,推进交通建设工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综合航空培训中心,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及航空专业人才。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无人机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方面初步投入应用,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基本实现应急救援协同化、交通组织精准化和路政巡查无人化,建成跨海集群设施人工智能运行管理技术体系及平台,在城市交通智能化定位识别、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等方面实现突破,有效支持交通疏运组织监测、管理、调度、指挥一体化等综合决策,建成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即时交互与诱导管控系统平台、桥梁防撞预警视频监控系统。车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基础设施监测体系、路网运行感知体系、通信资源保障体系、预报预警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出行服务体系以及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数字化安全监管和风险预警处置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形成基于数据治理的道路运输行业业务规则与实施细则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静态交通网络便捷高效,形成停车治理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成果。设施智慧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大湾区与南沙城市片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基于ETC、5G等技术的车路协同装备及系统研发应用效果明显,在交通安全、信息服务等方面基本实现车路协同,车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安全管理智慧化程度显著提升,在智能化航空交通安全管理方面取得典型经验,智慧航道基本实现数字化,电子航道图导航、船舶高效过闸、航运实时信息等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驾驶员培训师安全管理体系并完成全面推广应用,出台相关服务标准、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
四、枢纽服务效率提升
五、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试点单位。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机制。
2.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推动跨珠江口过江通道规划建设、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转换,探索城市群地区(都市圈)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机制、广深港通道跨市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
3.提升通道综合开发水平。以广深高速新塘互通立交交通优化改造、综合开发利用为具体项目依托,运用BIM技术、“互联网+”、5G技术强化土地使用规划、布局和综合开发科学性,提升公路和城市道路走廊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创新监管机制。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交通建设项目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推动巡游车转型升级,加大网约车规范管理力度。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更加高效。在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标准规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电子档案编制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3—5年时间,区域通道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基本完善,广深高速新塘项目交通改造基本完成,在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改造和土地空间复合利用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出租汽车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巡游车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网约车市场更加规范。行业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更加成熟,信用体系更加健全,文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上海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一、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二、打造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三、提升城市交通服务体系系统协同能力
四、提升交通创新发展能力
(一)试点单位。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嘉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上海市停车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长江智能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进技术研发与装备升级。发展先进装备与技术,加强交通运输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提升行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大型客机制造、装配、测试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高性能绿色客货船研制,加快国产大型邮轮制造。强化特种装备研发,推进隧道工程、深潜水等重要装备研发。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加大氢能、动力电池、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定位导航、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智能汽车核心技术。加快研制新能源智能汽车车型,加速推动智能汽车测试场景的全车种、全链条、全风险覆盖。
2.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中的应用力度,推动智慧道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建设。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城市综合交通协同管控技术。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隧道、桥梁、快速路、市域铁路等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推广交通建设工程装配式技术应用。
3.创新交通出行模式。打造上海交通出行服务系统,加强信息查询、出行规划、支付预约等一体化功能。整合优化集成多方式交通出行APP,提升交通出行的确定性和可靠度。推进房车行业发展。
4.发展绿色交通。推进货运“公转铁”,推广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等货物运输组织模式。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与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程度,提升船舶岸电使用率。提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船舶污染物排放治理。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国产大型邮轮制造取得显著进展,港机制造领域全球占有率保持领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BIM技术和装配式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在综合交通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并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基本实现城市公交、出租车辆新购车辆新能源化。完成已建集装箱、客滚、邮轮、大型客运和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岸电建设任务,岸电使用率显著提高。
通过3—5年时间,完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制造,海工特种船舶、隧道工程、深潜水装备研发取得显著进展,交通运输高端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BIM和装配式技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应用。城市公交、出租车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在绿色公路建设运营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标准评价体系等政策成果,在绿色航道建设、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长三角区域核心港口执行更严格排放控制区要求方面实现突破,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