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盛大召开

2020-11-05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于2020年11月5日在深圳盛大开幕。本次年会由科学技术部、深圳市政府指导,中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China)主办,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基建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核心的重要力量。智能交通可以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落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新基建时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本次年会以“新基建时期的ITS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新基建背景下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跨界融合,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全程分为开幕式、高层论坛和全体大会三个阶段,内容丰富,呈现出许多精彩看点。

01

领导关怀,对大会寄予厚望

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本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从筹备到召开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

未标题-11.jpg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发来致辞视频,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致辞中,万钢主席强调: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计划收关和谋划十四五的重要一年,同时我们也面临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并对智能交通行业发展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发挥智能交通协会的作用,完善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保持技术创新的先进性。二是注重跨界融合,加快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一体化的发展,从单车智能、联网智能、智慧道路和车路网联动,最终实现深度融合的智能交通。三是加强开放合作。一方面顺应共享经济时代的市场消费新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标准规范的制定,持续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融入世界,提高国家话语权、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的能力与水平。

万钢主席对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发挥的平台和纽带作用,以及为促进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未标题-2.jpg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  李朝晨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致辞,对全体与会者表示欢迎。李朝晨理事长介绍,本届年会以新基建时期的ITS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智能交通新基建的内涵、外延,勾划融合创新的新体系,交流切磋新技术、新成果,探讨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构建智能交通发展的新格局。

未标题-3.jpg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  续超前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续超前代表科技部作大会致辞。续超前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赋能传统交通行业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推动交通行业向智能化、共享化、电动化发展,交通与信息、能源、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交通科技创新的主要范式。

未标题-4.jpg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  林强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林强致辞。林强指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基建的重大部署,智能交通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新基建的典型应用场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此次年会以新基建时期的ITS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可以说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标题-5.jpg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刘庆生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为大会致辞。他指出,今年是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作为国内智能交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探索者,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强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交通强国试点为契机,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城市典范的智慧交通体系,努力为交通强国建设做出深圳贡献。

欧洲智能交通协会、美国智能交通协会、日本智能交通协会发来视频致辞。

02

院士和行业顶级专家出席 带来前沿技术进展

大会上,院士和行业顶尖专家带来重量级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最前沿的智能交通科技,展望了未来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未标题-1.jpg

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教授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信息化与城市交通治理》的主题报告。汪光焘认为,国家现代化水平取决于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必然选择信息化为基础,信息化驱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可以降低城市突发性事件的风险,增强灾中、灾后的应对措施、应急预案和适应能力。要重视韧性城市建设,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并尽可能避免灾害带来的影响。

未标题-2.jpg

深圳大学城市智慧交通与安全运维研究院院长  杜彦良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城市智慧交通与安全运维研究院院长杜彦良教授做了《关于我国城市群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讲到,轨道交通是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的排头兵,具有先导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的基础保障和先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都市群轨道交通发展特征、发展方向应该体现六化:快速化、绿色化、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化和韧性化。

未标题-3.jpg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严新平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发表了题为《我国水路交通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的主题报告。严新平从港口自动化技术、船舶智能化技术,智慧海事技术和数字航道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水路交通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出未来新一代水路交通系统应该是智能船舶、数字航道、智慧港口、智慧管控和智能运营的集合体。

未标题-1.jpg

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  李清泉  教授

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就《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为大家作了精彩报告。李清泉介绍了交通基础设施监测工作中一些共性的基础的问题,包括定位技术、时空基准和多元数据的融合处理。他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安全运维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而且动态、高效、连续的状态测量,是未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运维的急需,它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公路、铁路、隧道、桥梁、管道的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未标题-2.jpg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  郑健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郑健做了《站城融合协同发展——打造智能高铁客站升级版》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站城融合的基本理念、内容和实现的路径,认为站城融合有助于密切站城在历史传承、环境结构和城市区域的内在联系,其表征是空间融合,其核心是交通、经济、文化的多元融合,而交通融合是站城融合的根本属性,站城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开放共享、智能高效、平衡发展的站城关系,保持客站枢纽与城市健康发展和持久的生命力。

03

重要政策解读,落地应用案例分享

大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公安、公路等多个领域的领导和专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带来重要政策的解读和落地应用案例的分享。

未标题-3.jpg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汪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带来了题为《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战略转型问题》的主题报告。汪鸣指出,大循环、双循环将打破传统交通运输发展边界,“通道+枢纽”高效运输网络平衡发展成为可能,交通运输面临的创新发展和战略转型优势有:一是技术创新带来了供需双侧的改革,二是建设创新要求基础设施功能转型,三是服务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保障创新营造了全新的发展环境。

未标题-4.jpg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孙正良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孙正良的报告题目是《AI赋能交通管理和公众服务应用探索》。孙正良介绍了AI技术在交通管理和公众服务方面的一些应用,包括探索驾驶资格的智能审核、基于活体检测的实人认证,交通违法图片智能审核等,解读了《公安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展望了智能化交管的未来发展。

未标题-1.jpg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岑晏青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带来了题为《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与展望》的主题报告。岑晏青指出,发展智慧高速公路具有重要意义,在以三大机电系统为代表的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实现了高速公路感知监测、运营管理、出行服务的全面提升。

未标题-2.jpg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汪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科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的智能交通推进工作的几点思考》。汪科认为城市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未来城市需要将“人、车、路、环境等”有机的结合,协同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地运作。他介绍了CIM基础平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时对城市交通的建设目标、智能交通与传统城市的关系、城市更新中发展智能交通、智能交通与智能城市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思考。

未标题-3.jpg

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李其国

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李其国的报告题目是《以智慧创新 推进中国民航未来发展》。李其国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民航创新发展,全球民航创新发展趋势为空管协同化、精细化,机场数字化、一体化,航空公司定制化、智能化,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因新冠疫情带来的民航业困境已经在逐渐复苏,目前国内航班数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全球航空运输业将在2024-2025年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未标题-4.jpg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  徐炜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徐炜做了《智慧科技支撑深圳交通管理创新实践》主题报告。徐炜指出,深圳的城市交通管理走出向科技要效率、要警力的新时代,探索了一条以人为本,要智能体、可进化、有温度的交通治理新思路。

未标题-5.jpg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前参赞  毛中颖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前参赞毛中颖介绍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对外合作工作情况,重点介绍协会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通过这些平台,为大家服务,推动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

04

创新与变革 产业界带来新思考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本次大会既有上海电科、深圳金溢、安徽科力等传统智能交通企业代表,也邀请到了滴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代表,他们为大会带来产业界关于变革与创新的思考。

未标题-1.jpg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董事长  张晓春

本届大会承办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董事长张晓春做了主题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智慧交通发展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张晓春介绍了深圳在智慧交通领域的探索实践,在城市管理部门和以深圳交通中心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努力下,深圳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着力推进了规划决策支持、交通运输管理、交通运行管控等一揽子交通信息化系统,智慧交通发展走在了国内前列,他还以在福田中心区开展的智慧交通集成示范为例,介绍了深圳智慧交通的先行示范与创新引领。

未标题-2.jpg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潘璠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璠的报告题目是《面向智能物联时代的全域交通解决方案》。潘璠介绍了行业首个集感知、计算、控制、交互、通讯、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边缘智能体”,可以提供强大的感知能力和边缘AI计算能力,构建了新一代的云边端交通系统,打造交通新基建科技基座。

未标题-3.jpg

华为云与计算BG交通行业产品管理总经理  方海林

华为云与计算BG交通行业产品管理总经理方海林带来题为《交通智能体,助力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的报告。方海林介绍了华为9月份发布的智能体架构,包括智能交互、智能连接、智能中枢、智能应用4个部分,其中智能中枢是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交通智能体不但为交通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了新思路,也将助力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

未标题-4.jpg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  马晓龙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马晓龙对《智能交通“后建设”时代的思考与创新应用》进行了解读。针对“后建设”时代的出行痛点——根源在于信息断链和能力不足,马晓龙介绍了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级交通拥堵智能控制系统、面向闭合路网全路径的网络绿波优化应用等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未标题-5.jpg

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杨宏旭

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杨宏旭的报告题目是《面向MaaS的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出行服务及生态开发——互联互通、聚合支付与用户权益经验分享》。杨宏旭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从智慧乘客系统、智慧站务、智慧运维等角度,提出了智慧车站的整体解决方案,为轨道交通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会还将发布《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组织ITS团体标准沙龙,邀请来自通信、公路、安全、汽车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标准与产业发展。针对时下大家关注的汽车自动驾驶与交通安全、智慧公路建设、新基建赋能城市(群)发展、产业生态重构、城市交通靶向治理、“十四五”各交通领域发展方向等热点议题,大会组织18个专题论坛,从不同维度、不同领域展开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探索新时代智能交通发展的新途径。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200多场高水平演讲,征集了180余篇科技论文并出版大会科技论文集。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前瞻性吸引了来自智能交通各领域的近2000位行业人士,打造了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综合性互动交流平台,创新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进入新的时代。

返回列表

热点资讯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2015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5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1号

图文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严厉追究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二区7号楼10层

扫一扫 关注ITS世界

扫一扫 关注我们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2015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4005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1号

图文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严厉追究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二区7号楼10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