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2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微发布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汽车社会,城市“交通病”蔓延、交通违法行为突出、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涉车治安案件增多,不仅严重影响群众日常出行,而且对各级政府加强机动车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汽车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问题,2013年7月,公安部与工信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发展,重点推进车辆识别、危化品运输、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领域的物联网发展,而基于超高频RFID技术的汽车电子标识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上述领域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此,2013年9月,公安部会同工信部,启动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的编制,引领超高频RFID芯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2015年,相继实施深圳、无锡试点应用;同年6月,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展汽车电子标识试点,采用智能化手段提高进京车辆通行便利性,由公安部牵头,工信部、交通部、环保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参与”;2017年,启动京津冀地区试点应用。当前各地汽车电子标识应用正逐步取得成效。
汽车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的技术引领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有关领军科研机构、产品测试机构及企业,共同起草制定汽车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目前已有《机动车电子标识通用规范 第1部分:汽车》(GB/T 35789.1-2017)等6项国家推荐性标准,于2017年12月2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将于2018年7月1日实施。另有《机动车电子标识密钥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应用接口规范》等2项国家推荐性标准正进入标准送审阶段。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发布,引领了我国超高频RFID技术涉车应用,推动了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使得各地试点应用有了可遵循的技术依据和产品标准。
★构建基于国密算法的安全体系。自主研发基于国密算法的密钥管理系统,应用国产加密芯片,建立了防克隆、防伪造、防篡改、防非法识读的安全体系。采用双向安全认证和“一卡一密”机制,确保电子标识系统信息安全可控、隐私保护严密。
★引领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和读写设备。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RFID电子标识芯片已批量投产、规模化应用;引领国内领军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研发读写设备专用安全模块,有效防范非授权读写设备解读电子标识信息,确保电子标识信息识读、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科学论证并开展各类测试,确保标准技术要求合理
★科学论证总体技术方案。标准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三位院士领衔的权威专家组对电子标识识别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论证,并予以积极评价。
★开展各类应用场景和环境测试。开展移动通信基站干扰、多标识碰撞干扰、邻道干扰、识别率等性能测试;多次赴黑龙江黑河、漠河和海南三亚、新疆吐鲁番等地开展电子标识和读写设备的极低温和极高温耐候性能测试;开展超高速测试,对120km/h~240 km/h运行状态下的电子标识读、写性能进行测试,确保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合理。
组织各地试点应用,成效初显
★深入推进深圳、无锡规模化试点应用。2015年起,深圳、无锡开始进行电子标识规模化试点应用,目前已为两地约30万辆重点车辆安装电子标识,顺利开展了通行证电子化管理、公交信号优先通行、假(套)牌车缉查布控、停车/门禁出入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重点车辆监管方面,深圳查处110辆违反禁限行车辆;无锡查获5000余起货车及黄标车进入禁限行区域交通违法行为。在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方面,深圳在绿灯延长、不停车情况下,平均每个路口公交车可缩短近50秒的等待时间,每天优先动作达到1800余次;无锡公交车平均一辆车每趟运行时间缩短近5分钟。在假(套)牌车缉查布控方面,深圳、无锡通过汽车电子标识系统查获套牌/克隆出租车各1辆。
★启动京津冀电子标识试点。为贯彻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2016年12月,公安部、工信部、交通部、环保部联合印发《京津冀汽车电子标识试点工作方案》和《京津冀汽车电子标识试点技术方案》。2017年,京津冀三地紧锣密鼓开展需求调研、方案制定等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天津已为全市3600余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安装电子标识,在全市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出入口安装了读写设备,并结合滨海新区已启用的三条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车道,探索基于电子标识的危化品运输车辆管控和服务新模式。
★开展全运会赛事车辆试点。2017年8月,天津在全运会期间为2800辆赛事车辆安装了电子标识,开展了赛事车辆优先通行和场馆入口车辆安保管理两项试点。全运会期间日均2000辆次赛事车辆享受优先通行便利,每车每路口平均优先约35秒;全运村入口单日高峰期每分钟可入场6辆授权车辆,相对人工验证效率提高一倍。
总结试点经验,研究推广模式
★明确推广重点。坚持以“两客一危”等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及运行服务为切入点,稳妥推进各地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及事故防范领域的示范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既考虑重点车辆通行监管需求,也兼顾为重点车辆运行服务提供便利。同时,要开展利于公众出行的公交优先、场站门禁管理等便民服务。
★规范发行管理。总结深圳、无锡试点经验,研究制定电子标识发行办理、安装流程规范,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电子标识 发行管理体系。
★研究推广应用解决方案。围绕不同类型的重点车辆监管服务需求、应用场景,公交优先、场站门禁管理等出行便利需求,研究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主动推介、做好引导,为各地试点推广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