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来源:车联网研究院
近期,据科技日报的报道,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透露,南京网络通讯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经在5G毫米波芯片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研制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阵芯片。据悉,该技术取得突破下,5G建设成本将大大降低,每通道成本由1000元降至20元,降低了98%。我国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意味着我国将在未来拥有一个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5G网络。
5G频段目前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sub-6GHz,一个是毫米波。
毫米波具有频谱资源丰富:载波带宽可达400MHz/800MHz,无线传输速率可达10Gbps以上;波束窄,方向性好,有极高的空间分辨能力;空口时延降低,子载波间隔较大,单SLOT周期(120KHz)只有低频Sub-6GHz(30KHz)的1/4;以及相较Sub-6GHz设备,更易小型化等优点。
但是,由于毫米波的频率较高,自由空间损耗大,且极易因受物体阻挡等缺陷,建设成本高。比如,美国的5G建设主要采用的技术就是毫米波,但受制于成本因素,也是发展迟滞。因此,毫米波还属于未经开垦的蛮荒之地。
一直以来,毫米波芯片是高容量5G移动通讯核心,长期被国外垄断,是我国短板中的短板。此次我国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不但可以打破毫米波芯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现象,还将彻底打破“缺芯少魂”,助力5G毫米波商用。也进一步助力5G-V2X建设,在车路协同环境下的5G应用奠定了基础。
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精度与抗干扰性,但是也受制于成本较高和使用寿命较短。近期从深圳镭神了解到,他们通过自研的新一代激光雷达并结合了视频感知技术,不但在国产成本大幅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也通过感知手段的融合应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据悉,其相关解决方案已经在部分车路协同场景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通过激光雷达与视频感知技术的融合,其提出的路侧环境感知系统方案为车路协同提供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能对道路上的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进行精准的检测、识别处理,获取目标位置信息等。其超限车检测系统,利用激光雷达的精确探测特点通过对车辆进行高速动态扫描,测得物体表面点的反射距离,并换算成三维空间坐标,实时对车辆建模,获得车辆的外廓尺寸,发现超限车辆。 车路协同是多种技术的汇集融合和综合应用,考验行业整体的科技水平和供应能力。为了使聪明的车与聪明的路耳聪目明,眼观八方,沟通顺畅,来自中国的科研力量、研发团队和企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车路协同更好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