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封面图片)
智能车路协同技术首次“落地”清华园,电动微公交为绿色校园建设注入新内涵
6月21日,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启动会暨第二届(2016)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研讨会在中央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是以纯电动车为载体的园区微循环电动车系统,代表着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作为对城市主体公交系统的补充,将为改善城市大型园区“最后一公里”出行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在启动会的致辞中热烈祝贺示范系统正式启动。他强调,以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为主要内涵的“绿色大学”建设在清华大学已经开展了近20年;今天启动的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是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拓宽了绿色校园的建设范畴,为学校绿色校园建设增添了新的元素、新的内涵。同时,吉校长也表示,该系统采用“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其实施将为进一步提升校园交通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会领导致辞
宇通客车公司与清华大学保持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项目合作、技术共享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会领导表示,清华大学的示范系统是以宇通E7系列的纯电动车为载体的园区微循环电动车系统,具有容量适中、轻便灵活、零排放的特点,是绿色、环保的代表和象征;宇通客车作为国家客车行业最先进、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客车企业,愿意与清华大学强强联合,共同探索新能源客车的未来发展。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继红致辞
“作为我国第一个将电动车运用于大学校园并最终建成微循环交通系统的研究示范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继红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希望其建设和实施对北京市其他校园和园区建设同类型微循环电动车系统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具有引领性的成果和模式,为项目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张主任又指出,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和率先在清华校园的示范应用,探究适应于我国大型园区的微循环电动车系统运营模式,并通过示范运行改进并完善微循环电动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方式,同时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评价分析、政策管理与发展模式。
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致辞
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指出,清华大学在智能交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享有重要的影响,由清华大学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个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在智能车载设备、智能路侧设备、车路协同技术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项目团队在青岛、南京、武汉、上海、常熟、江门等多个城市进行过演示,技术适用性可靠性不断提高,已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一期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他表示,“很高兴能和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一同见证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在清华实施,更高兴看到作为863计划主题项目的成果‘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首次在清华‘落地’。我相信,这些技术成果在提升微循环电动公交车安全性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会嘉宾启动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
启动仪式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金勤献主持。由主办单位领导吴忠泽、张继红、赵磊和吉俊民,以及项目负责人金勤献和张毅共同触动水晶球,正式启动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出席启动会的有来自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参会代表,以及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和部门的负责人。
校园微循环宇通E7系列电动车与驾驶员在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合影留念
主楼前广场上,涂有清华校色的校园微循环宇通E7系列电动车整齐排开,统一着装的司机静候车旁。参会嘉宾与宇通电动车合影留念后,分乘四辆电动车进行线路体验和现场参观。四辆演示电动车从主楼分别出发,沿东西主干道西行。车行至西主楼西侧路口,一辆车由北往南突然驶出,安装在电动车上的智能车载设备发布声音和图标预警信息,提醒驾驶员右方有车辆驶过;电动车继续前行,行至南北主干道与东西主干道交叉口附近,突然前方车辆遇情况急刹车,智能车载设备显示前方车辆急刹车,并用声音提示距离前方太近,谨防追尾;车行至清华二校门东侧小桥附近,右前方一个显示屏上出现“右方来车请注意”,提示右侧盲区将有车辆驶出,避免车辆出现侧向碰撞;当盲区有行人和非机动车经过时,智能车载设备也将给出警示信息。在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调度室,嘉宾观看了智能化调度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展示。调度系统可实时定位和跟踪微循环电动车的运行轨迹,可动态显示下班司机调度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及手机APP可为出行者提供线路信息、站点信息、下班车到达时间信息以及重要设施、建筑、餐饮、购物等其它服务信息。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系统演示了安全预警、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展现了该系统在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等方面的性能,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与会专家学者在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合影留念
据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毅教授介绍,作为对主干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园区微循环系统将大幅提高公共交通末端的可达性;特别是以电动车作为微循环系统的运营载体,可以充分彰显其无噪音、低能耗、零排放的特点,提供安全、便捷、绿色、可靠的“最后一公里”交通解决方案,对降低能耗、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去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通过与宇通客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并联合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和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密切协作联合攻关,经过一年来研究、测试和建设,目前已完成了系统中所有宇通电动车的技术升级和校园8处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建设并通过相关试验,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在大学校园内规模化实施的纯电动车应用系统。
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由宇通电动车、配套充电设施、运营调度平台、安全预警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组成,可支持绿色园区微循环电动车系统运营指挥调度和线路实时调整、多模式通信环境下的安全预警、个性化定制出行与智能化信息服务等。示范系统具有三大特点:第一,面向大型园区;第二,以纯电动车为载体;第三,所采用的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是863科技创新成果,全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负责人张毅教授还介绍,除示范系统研究与建设外,项目组还基于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就适用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评价分析、政策管理与发展模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目前在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运营管理模式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启动仪式后,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业产业联盟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首先,吴忠泽部长作为联盟理事长,进行了题为“我国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发展及其展望”的主题发言,对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随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谢飞副院长、重庆大学孙棣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张琳教授分别就车路协同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下午的研讨会继续于清华大学FIT楼1-315会议室进行,清华大学姚丹亚教授、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宋向辉主任、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教授、大唐电信创新中心任世岩工程师进行了引导发言,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分别就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展及未来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联盟成员相信,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在联盟成员的协作攻关下,车路协同技术相关标准会尽快出台,测试实验环境也将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路协同技术必将取得新的进步!
【相关链接】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
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
主要任务:为推动大型园区的微循环纯电动汽车示范,项目选取清华大学校园及周边建设微循环电动车智慧出行服务系统,并形成园区微循环交通模式。同时,通过开展智能、安全、环保、节能型微循环电动车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规范研究,探索适宜于大型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微循环电动车交通模式,为规模化推广微循环电动车示范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背景与意义
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在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的同时,上下车站点到最终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日见明显,且已逐渐成为影响北京公交系统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而校园、社区、工业以及科技园区等更是“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出现的主要区域。
作为对主干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园区微循环系统将大幅提高公共交通末端的交通效率;特别是以电动车作为微循环系统的运营载体,可以充分彰显其无噪音、低能耗、零排放的特点,提供智能、安全、便捷、绿色、可靠的“最后一公里”出行解决方案,对降低能耗、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率先在清华校园的示范应用,可探究适应于我国大型园区的微循环电动车系统运营模式,并通过示范运行改进并完善微循环电动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方式,探索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政策管理与发展模式;同时,提出园区电动微循环系统政策配套与评价体系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微循环交通系统建设的政策建议。
系统组成
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微循环宇通E7系列电动车
微循环电动车配套充电设施
微循环电动车系统运营调度平台
微循环电动车系统安全预警平台
微循环电动车系统信息服务平台
主要功能与创新成果
系统运营指挥调度与线路实时设计
多模式通信环境下的安全预警
个性化定制出行与智能信息服务
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评价体系设计
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运营管理模式
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政策建议
主要特点
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在大学校园内实施的纯电动车运营的系统,主要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面向大型园区“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可推广应用。园区微公交系统面向校园、大型社区、工业及园区等大型园区,利用中小型公共汽车,实现居住点、办公点等区域与公交、地铁等的有效接驳,满足大型园区内部出行需求。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大型园区的微公交示范系统,将为北京市其他大型园区建设同类型微循环电动车系统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具有引领性的成果和模式,为项目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以纯电动车为载体,代表着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电动公交车具有无噪声、低能耗、零排放的特点,代表着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是绿色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该示范系统是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拓宽了绿色校园建设的范畴,为学校绿色校园建设增添了新的元素、新的内涵。
第三,应用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是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全方位实现人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协同安全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以清华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在智能车载设备、智能路侧设备、车路协同系统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果在提升微循环电动公交车安全性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示范系统建成推广后,可对系统的未来发展和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建立园区“宁静”交通环境。
倡导公众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实施面向复杂环境的安全保障。